—— ——
徐性初院士 | 中国科学院院士、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名誉院长。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机床工具专业,在机械工业部盐城机床研究所期间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工(研)、室主任、副总师、所长。现工作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委任副主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第七-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徐性初院士长期从事精密计量及精密量仪研制和精密加工及超精密机床设计及制造工作。曾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一米纵动光电比长仪、以激光波长为基准的刻制一米光栅和磁栅母机。开发了超精密机床及超精密加工技术,先后研制成功超精密车床、铣床等新产品,同时创造了一套低成本的关键制造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林尚扬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焊接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技术委员会主任。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在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工作期间,先后任课题组长、研究部主任兼主任工程师、所副总工程师、所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荣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授予的“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2009年7月荣获IIW授予的“巴顿终生成就奖”;2010年12月荣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 林尚扬院士40多年来—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完成了20余项重大课题,取得多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共获国家及部委奖励11项,并撰写论文40多篇,专著2部。60年代主持研究成功4种屈服强度400-600MPa 低合金高强钢埋弧焊及电渣焊焊丝,这些焊丝至今仍在生产中使用;70年代发明水下局部排水CO2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方法,使我国水下焊接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80年代发明了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方法,解决了特厚钢结构焊接的质量与效率的矛盾以及焊接自动化问题;90年代先后完成摩托车自动焊接机群和推土机台车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的研制任务;2001年完成了科技部大功率固体激光焊接与切割技术和生产成套设备的科技攻关项目。 林尚扬院士还从事着大量的社会工作。曾兼任中国焊接学会秘书长,国际焊接学会(IIW)中国委员会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博土生导师,哈尔滨市科协主席、黑龙江省科协常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委员会特邀委员,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政协委员等职。 |
陈蕴博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第八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咨询委员会主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热处理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等职。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被聘为“杭州装备制造业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专家服务组首席专家”。 陈蕴博院士长期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从事材料学、材料加工、表面工程和模具技术领域科技工作,在解决重大工程装备及相关的关键制造技术问题、新材料新工艺共性技术、表面工程技术和材料环境损伤失效抗力指标体系方面,都有诸多的学术和技术创新。主持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新材料技术领域国防先进材料重大专项,承担多项国家863专项、973和863子项,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重大科技成果奖达10多项次,获取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 |
单忠德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院集团技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数字化机械装备与先进成形制造技术研究,在自动染色数字化装备、数字化无模铸造复合成形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推动纺织、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与重大技术装备创新。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等奖励。起草国家、行业等标准规范13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第一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等,指导培养硕博士38人。作为主任建立并主持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科技部评估优秀),主持组建获批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 |